布伦纳和"诺贝尔孵化场"

2017-08-31

  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荆玉栋

  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有着先天的优势:体长1毫米,身体透明便于显微镜观察;自体受精从而保证亲子代之间基因组的一致性,能产生极少数量的雄性个体便于遗传杂交;遗传背景清楚,是第一个完成全基因测序的多细胞生物;易于在实验室培养,即可固体培养,又可液体培养,而且成本较低,对培养条件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三天一代,可以冻存在80冰箱或液氮中以便于保存突变体;通过显微注射可以方便的实现转基因;通过简单的饲喂大肠杆菌可以特异性抑制某个基因的表达。从七十年代至今,以秀丽线虫为模式动物的研究已产生三项诺贝尔奖,以及多项重要成果。根据 Caenorhabditis Genetics Center (CGC)的数据,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一千一百多个实验室以秀丽线虫为研究对象。 

   

  1:秀丽线虫成虫 

   

  2:秀丽线虫胚胎 

  线虫领域的研究有很多优良传统。比如突变体有统一的命名规则,而且统一保存在CGCCGC近几年才开始对提供线虫突变体象征性收费,每个突变体收取七美金。线虫实验室之间索取突变体是完全免费的,有时候还要倒贴邮费。另外,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秀丽线虫研讨会 ( (International C. elegans Meeting)2015年为第20届,在美国UCLA召开,第21届国际线虫会将于20176月在。。。召开) 。秀丽线虫研究有统一的数据库网站WORMBASE (www.wormbase.org)、图像网站 (www.wormatlas.org) 以及学习网站 (www.wormbook.org)。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秀丽线虫研究的开山祖师爷悉尼·布伦纳 ( (Sydney Brenner) ) 

    

  3:悉尼·布伦纳 

  布伦纳之所以能够在科学领域开宗立派,除了本人是个天才之外,还与其经历密切相关。之前通过网络上的一些资料,对布伦纳有所了解,感觉这位老先生很了不起,所以前一段时间买了一本Errol C. Friedberg写得布伦纳的传记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趁过年有空余时间读一读,希望能深入了解这位祖师爷。 

  悉尼·布伦纳于1927113日出生在南非。15岁时 (1942) 就进入南非金山大学 (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世界一流大学,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也毕业于该校) 18 (1945) 就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1952年获得一笔奖学金从而有机会留学英国牛津大学,1953年,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 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在剑桥大学刚刚建立DNA双螺旋模型时,布伦纳就和朋友慕名前去拜访沃森和克里克。是年,沃森25 (1928年生) ,克里克37 (1916年生) ,虽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但沃森是博士后,克里克是博士研究生。布伦纳26岁,布伦纳比沃森大一岁。沃森是美国芝加哥人,克里克是英国人。沃森也是天才,15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 (布伦纳也是15岁入大学) 22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三人后来成为好朋友。 

  克里克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二战爆发不能读博士了,就加入英国海军研究制造水雷。二战结束后,又对生物感兴趣了。开始是自学,后来到具有传奇色彩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读研究生,1951年,沃森也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两人恰好在一个办公室。 

  1954年布伦纳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转了一圈,其中一段旅程是由沃森开车陪同去加州理工大学。1954年,布伦纳返回南非,在母校金山大学任教。1956年,在克里克的邀请下,布伦纳加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克里克一起工作。布伦纳在剑桥大学工作了36年,一直到199265岁退休才离开剑桥。布伦纳的主要学术成就都是在剑桥完成的。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这就不得不提布伦纳的工作单位——位于剑桥大学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LMB,下文简称LMB)     

  LMB的前身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于1947年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卡文迪许实验室 (Cavendish Laboratory) 建立的分子生物学小组(Molecular Biology Unit, MBU) (张友尚,2007) 1947年,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向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建立分子生物学小组,由MRC资助,设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内,起初成员是佩鲁兹 (Max Perutz) 和他的学生肯德鲁 (John Kendrew) ,以后克里克、赫胥黎 (Hugh Huxley) 、沃森、英格拉姆 (Vernon Ingram) 陆续加入 (克里克是做佩鲁兹的研究生、沃森是肯德鲁的博士后)  (饶毅,2003) 1936年佩鲁兹作为学生加入卡文迪许实验室John Desmond Bernal研究组,Bernal1923年毕业后就跟着小布拉格做晶体衍射分析,1934年开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独当一面,佩鲁兹虽然跟着Bernal干,但是他的博士生导师还是小布拉格 (维基百科John Desmond Bernal)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 (William Lawrence Bragg) ,也称小布拉格,他是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 (William Henry Bragg) 的博士生,而且在1912年—1914年之间父子在一起工作,期间创立了一个极重要和极有意义的科学分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如果说劳厄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从而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特性,那么,利用X射线系统地探测晶体结构,则应归功于布拉格父子。父子俩通过对X射线谱的研究,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在他们成果发表之后的第三年 (2015) 即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小布拉格获奖时只有25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37年卢瑟福去世后,小布拉格接替其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第五任)  

  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兹和肯德鲁获诺贝尔化学奖。所以,MBU得到MRC更多资助,扩大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LMB)”,佩鲁兹担任第一任主任。据佩鲁兹介绍:管理LMB的是一个六人小组,他担任小组的主席 (Chairman) 而不是主任 (Director) 。六十年代中期小组由佩鲁兹、肯德鲁、赫胥黎、桑格、克里克和布伦纳等六人组成 (张友尚,2007) 

  

  4:1967年左右LMB的领导。前排从左到右:赫胥黎(Hugh Huxley),佩鲁兹(Max Perutz),桑格(Fred Sanger),布伦纳(Sydney Brenner);后排从左到右: 肯德鲁(John Kendrew),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62年,LMB从棚屋迁到南郊新建的四层楼房内,该实验大楼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528日揭牌。20132月,LMB又搬入新的实验大楼,官方的揭牌时间是2013523日,揭牌嘉宾还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目前,LMB的员工超过600名,包括440名科研工作者,和160名支撑服务人员。2012-2017年间,MRC将累计向LMB提供总计达1.7亿英镑的经费支持。 

   

  5: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2013年投入使用的实验楼) 

  来自LMB14位科学家一共获得了10项诺贝尔奖,包括七项化学奖和三项生理或医学奖;还有11LMB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因此,LMB被戏称为“诺贝尔奖孵化场” (The Nobel Prize Factory)  

  LMB 14位科学家共获得10项诺贝尔奖:  

  1958年化学奖- Fred Sanger,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 

  1962年生理或医学奖- Francis Crick & Jim Watson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年化学奖- John Kendrew & Max Perutz,解析血红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构 

  1980年化学奖- Fred SangerDNA测序法 

  1982年化学奖- Aaron Klug,蛋白质和核酸作用的结构分析;改进电镜分析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1984年生理或医学奖- César Milstein & Georges Köhler,单克隆抗体技术; 

  1997年化学奖- John WalkerATP酶结构 

  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 Sydney Brenner, Bob Horvitz & John Sulston,秀丽线虫的发育 

  2009年化学奖- Venki Ramakrishnan 

  2013年化学奖- Michael Levitt 

  LMB 11位校友获得11项诺贝尔奖: 

  2013年化学奖    Martin Karplus    访问学者    1969-1970 

  2013年化学奖    Arieh Warshel    访问学者    1974-1975 

  2012年生理或医学奖    John Gurdon    工作人员    1972-1983 

  2009年化学奖    Tom Steitz    1967-1970 

  2009年生理或医学奖    Elizabeth Blackburn    博士生    1971-1974 

  2008年化学奖    Martin Chalfie    博士后    1977-1982 

  2006年生理或医学奖    Andrew Fire    博士后    1983-1986 

  2006年化学奖    Roger Kornberg    博士后    1972-1975 

  1993年生理或医学奖    Richard Roberts    访问学者    1970, 1978-1979 

  1993年化学奖    Michael Smith    博士后    1975-1976 

  1989年化学奖    Sidney Altman    博士后    1969-1971 

  参考文献: 

  饶毅,科学环境:一个诞生了DNA模型和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科学与社会,2003(2):61-64 

  张友尚, 负笈英伦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命科学,2007, 19(2): 112- 

  孙咏萍,弗朗西斯·克里克对遗传密码研究的历史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