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示范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2.10.28     

  2022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部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示范工程。1027日项目再传捷报,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在测产中取得了亩产505.1千克、米质优一级的好成绩。继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耐盐大豆新品系“科豆35”在土壤含盐量为3.7-6.0‰盐碱地取得实收亩产275.36千克的重大进展,研究所再次用科研成果献礼二十大。 

  1027日,专家组对“盐黄香粳”的产量进行了田间实收测产,对外观品质进行了现场测定。示范区土壤含盐量为6-8‰的盐碱地,采用旱直播+微咸水灌溉的种植方式,616日采用旱直播方式200亩连片种植,播种后灌溉淡水促进出苗,进入7月份开始全程采用排沟内含盐量为2.5-3.5‰的微咸水进行灌溉。采用收割机实收面积10.78亩,收获稻谷鲜重5930千克,含水量20.3%,杂质1.0%,计算亩产为505.1千克(按14.5%含水量计算,未计田间损失),米质达到优一级。专家组一致认为“盐黄香粳”集耐盐、优质、抗病、节水、高产特性于一身,为促进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种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品种审定和产业化进程。 

  “盐黄香粳”选育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站长王建林介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盐碱地利用的先锋作物,适宜盐碱地的水稻品种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耐盐性强,可以在盐碱地环境下生长发育并适应微咸水灌溉;二是生育期适宜,充分利用7-9月光温和降水资源,避开春季蒸发量大、降水量小、返盐严重的季节;三是优质不减产,盐碱地环境对产量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可以促进次生代谢,提高大米营养品质,增加附加值。“盐黄香粳”就是这种设计育种理念的产物,很好地融合了上述特点,实现了耐盐高产优质的统一。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全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202110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早在2018年,遗传发育所就已经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布局了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建了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致力于揭示作物耐盐分子机理、编辑作物耐盐基因、选育耐盐作物品种、研发盐碱地利用技术、构建盐碱地农业模式等方面研究,已经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饲草作物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遗传发育所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集中示范了耐盐大豆、水稻、高粱、玉米、田菁、长穗偃麦等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示范面积达1500亩,并成功组织召开了盐碱地种业创新国际会议。 

  恰逢习总书记视察东营一周年,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遗传发育所调集精干科研力量,勇于承担起时代责任,牢记“国家队”“国家人”身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啃下盐碱地利用的“硬骨头”,在促进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