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所首页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到的山东人,每天的餐桌上主食一般是以面粉为主料做成各种各样的面食。鲁西南地区,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就是小麦。第一次听说李振声院士的名字是在大学,李院士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知名校友,进入遗传所之后,有幸听过李院士的报告,李院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实现了中国小麦数以亿斤的增产,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读了《李振声用实证回答:中国人能养活自己》,我才真正意识到,科学研究距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 

  李振声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质。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李振声深谙这个道理。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条锈病大流行。条锈病病菌感染小麦叶片,使叶子提早枯萎,甚至使小麦死亡。真菌随风传播几千里,使小麦减产20%30%。李院士在大西北,三十年如一日,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李振声培育抗病而且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决心。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验,近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培育出一批持久抗病而且高产优质的小偃系列品种。小偃6号的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小偃6号是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的小麦品种,但是远缘杂交具有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的缺点。为了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优良基因导入小麦,李振声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为材料建立了一套新的染色体工程育种系统,只需要通过种子就可以直到染色体数目,节约了育种过程中的大量人力物力。随后,李振声又通过蓝单体获得了大量的缺体小麦(染色体数目40),经连续自交选择,获得了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项工作扩大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植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院士又从我国地少人多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解决农业资源效率问题。他们鉴定与筛选出了“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和揭示了它们的生理机制与增量潜力,同时开展了相关的遗传研究,为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育种实践培育成了能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被列入农业部跨越计划,累计推广700万亩。 

远大的梦想不能脱离现实,个人的梦想也要与时代挂钩。作为科研工作者和共产党员,我们要热爱科学,在科学研究中,要通过实践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验证真理。更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保持初心,努力前行,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