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所首页

科学家的故事--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今天带大家了解的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60多年来,屠呦呦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人物简介  

  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2019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9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929日,习近平主席向89岁高龄的屠呦呦授予共和国勋章1022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医者仁慈心——她救了620万人 

  上世纪60年代,越南因为疟疾导致的死亡不计其数,向中国提出救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抵抗疟疾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 

  屠呦呦从文献研究入手,编撰了记载有640种药物的书籍,并先后进行了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终于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能尽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疟疾疫区试用,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在北京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取得成功。 

  而一心扑在青蒿研究上的屠呦呦,对于家庭却是充满了愧疚。大女儿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托儿所全托,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则被直接送回了宁波老家。 

  20年来,青蒿素——这个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疗法,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失败不可怕--她失败了190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屡屡受挫,课题组面临困境,屠呦呦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但她却不想放弃。于是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跳了出来,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但是,为什么古时候的人要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104日,在190次失败后,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7238日,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疟疾防治小组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做了报告。她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 

  汇报了以后,523”办公室便要求,今年必须临床试试,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那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只能土法上马,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他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当时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但困难依然有。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坚持,药物的毒理、毒性情况还未完全明确,上临床还不够条件。 

  要知道,疟疾这种传染病,具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1年。于是,屠呦呦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当起了人体试毒的首批小白鼠。之后,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受试者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 

  紧接着,屠呦呦等人携药去往疫区进行临床试验,临床验证的结果显示,该药品对疟疾有效,有效率达100%。宣告成功。 

    

  心态最重要--她还是个90  

  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后,老人平静的生活也一度被打破。对场面上的事,她能躲就躲。2015年12月,在屠呦呦赴瑞典领奖之前,单位本来在机场贵宾休息室组织了一场媒体群访。但屠呦呦自始至终没有现身——她通过其他通道上了飞机。是高冷吗?熟悉她的人说,这是误解,其实就是老太太害羞、脸皮薄。但对科研,对自己真正热爱的青蒿素事业,屠呦呦不躲不避。这位已经誉满全球的科学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还在抗疟疾的领域攻坚克难,针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不断产生新进展,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为了扩大青蒿素的适应症,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进展的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

  本文为转载,点击可看:屠呦呦本人2015年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的演讲内容 

  推荐单位:遗传发育所分子农业中心第四党支部 

  202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