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所首页

初心如磐 历久弥坚

  

   

  四月南繁基地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挥汗如雨间,几位劳作的农人都对田间茎秆强壮、穗大粒多、株高适宜的水稻材料赞不绝口。虽然难以和他们道尽其间历程,但农民劳作的欢愉和眼间的喜悦,也让我再次回想起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与导师李家洋院士的求索故事。 

  筚路蓝缕,紧盯前沿。1994年李老师归国时,实验条件艰苦,基础学科研究经费有限,他潜心钻研,带领研究组在国内率先建立植物的图位克隆技术,并利用所创制的突变体库,贡献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深知农业与粮食作物增产的严峻挑战,他将科研目标调整到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的研究中去。 

  回归稻田,面向应用。在与钱前、韩斌等合作者们的通力合作之下,李家洋研究团队在高等植株形态发育、稻米品质形成及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应用方面,利用理想株型基因优异等位,育成的中科发嘉优中科系列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 

  身体力行,追求卓越。有这样传奇科研经历与荣誉等身的老师,他在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处处是我们的榜样。即使本身忙碌,他却能在短暂的交流时间内,弄清每个人的课题情况并给出建议。大多时候,他早来晚走,虽事务缠身,也能根据轻重缓急,安排的井井有条。他还常常鼓励大家,在科研训练中要志存高远,追求真理,锲而不舍,讲求合作。与他的交流与讨论间,也总能被他身上对科研的热忱所感染。 

     一粒种子看起来很小,但要真正把它做好并不容易,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李老师是这么评价他所研究的水稻。科学路途漫漫,在这艰难崎岖的探求中,穿越困境与逆境的,正是若灯塔般不息,如磐石样不移的求索初心。我辈身为祖国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也应尽己所能,为未来科研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力量。 

  供稿:基因组第一党支部  

  学生党员:汪安祺